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来自河北承德的重点排放单位正通过挖掘减排潜力、出售富余配额和碳汇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获得收益,实现横向的生态补偿。截至2015年6月15日,河北承德市的6家水泥企业已全部纳入北京碳排放交易系统。北京和河北承德的携手合作,在中国碳交易市场中首次走出了一手跨区域交易的活棋。
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和经审定的碳减排量。2014年底北京与河北承德宣布启动跨区域碳交易,不仅服务于京冀协同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更使碳市场从城市走向区域,为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铺平道路。
2013年11月28日,北京会同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签订了关于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会同清华大学、北京环境交易所等相关的研究机构,一起承担跨区排放权交易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研究。
自此,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徐华清成为跨区交易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见证者。他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提出跨区域与市场统一制度与方案设计,研究跨区域交易中的差异化因素。”在此基础上,帮助参与北京市提供跨区域交易的省市提供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相应的支撑和服务。通过研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导向性的建议,支撑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从目前看,参与项目的华北省市中,取得实际进展的就是河北承德。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在进一步推进中,河北的张家口及江苏镇江正在沟通协调。”
北京和河北承德的合作,首先从水泥行业开始。2014年12月18日,京冀两地宣布率先启动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市场交易主体为京承两地的重点排放单位、符合条件且自愿参与交易的其他机构和自然人。通过建立跨区域统一的核算方法、核查标准、配额核定方法、交易平台等,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也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铺路。
作为合作的起点,承德首批将水泥行业纳入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参照北京已有配额分配方法的基础上,使用相同的配额计算方法,利用北京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做好配额的核发和管理。同时优先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京承两地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经审定的碳减排量来抵消其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核发碳排放配额量的5%。
时隔半年,“承德市6家水泥企业已经纳入了北京的碳排放交易系统。初步测算,这6家企业占承德市碳排放的近60%”,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承德的林业碳汇项目,在北京的环交所挂牌后,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7.05万吨。承德通过碳汇交易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跨区域碳交易不仅扩大了北京市的碳交易市场的容量,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也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碳排放权交易,一直被业内视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手段。目前,北京、上海等7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全部实现上线交易。纳入控排企业近2000家,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以北京为例,自2013年底开市以来,北京碳市场配额交易量达505.88万吨,交易额2.28亿元,在全国7个试点省市中位居前列。经初步测算,碳交易使2013年北京市的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了4.5%,2014年又下降了5.96%,减排365.5万吨。如今,北京已与天津、河北等省市签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正悄然展开。
从试点带动到区域协同,蓬勃发展的碳市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更上一层楼”?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坦言,制度建设要在新兴环境要素市场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碳配额分配、拍卖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碳市场的良性发展。
徐华清也表示,跨区域交易不但面临行业企业差异,还面临地区差异。“十二五”期间各省区市确定的碳排放强度目标不同。在未来的配额分配中,如何考虑地区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建立一个统一的碳市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当前应尽快探索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分解落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