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十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这意味着从2019年起,燃料乙醇的全国推广已经进入倒计时。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各方对燃料乙醇在维护粮食生产稳定,实现能源安全和实现大气环境改善等作用上达成共识,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政策不稳定等多维难题。相关农业专家指出,要想解决“乙醇争粮“等“跷跷板顾虑”,需要建立粮食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
玉米“风波”
近年来,随着《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的出炉,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序扩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多家机构研报都表示,政策打开了需求空间,中国燃料乙醇将迎来加速发展期。
部分A股公司在燃料乙醇业务方面早有布局。以中粮生化为例,201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燃料乙醇类及其副产品的营业收入超过25.6亿元,营业利润超过4.4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74.3%。公司方面指出,燃料乙醇产品已经实现持续盈利。
虽然在政策护航下燃料乙醇发展风起,但是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以玉米制乙醇为例,记者从业内获悉,产业发展就面临玉米价格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政策支持力度不稳定等掣肘。
有产业人士对记者介绍,2018年10月秋粮入市,东北地区售粮进度要明显慢于往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显示,截至今年2月20日,累计收购玉米6635万吨,同比减少1298万吨。在此背景下,玉米深加工企业,包括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东北证券相关分析师介绍,实际上,玉米深加工补贴逐年降低,同时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随着临储库存的出清,玉米价格有望延续上升走势。这些此前都被视为玉米乙醇产业面临的风险性因素。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担心尚无数据支持和事实依据,相反,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承压现象较为明显。尤其近期在中美贸易磋商的预期、国内去库存,加之非洲猪瘟等因素,玉米市场整体供给宽松。
以非洲猪瘟事件的发酵为例,有农业专家介绍说,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饲用玉米需求占国内玉米需求的绝大部分。由于终端消费和养殖户补栏信心受到一定冲击,短期内生猪存栏数量或将难以恢复,因此对玉米用量的拖累也有望逐渐显现。
推广仍需助力
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得到的判断是,虽然近年来国内新建燃料乙醇项目较多,但整体发展并不及预期。
有产业界人士解释说,许多项目由于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迟迟未能建成。“在国家层面,生物燃料乙醇规划是总量控制的,到2020年,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但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年消费量才26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四年中,会有700多万吨的增量。从目前情况看,依然任重而道远。”
据悉,过去两年国内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仍以此前的老牌生产企业为主,如河南天冠、吉林燃料乙醇、中粮集团等。2018年新增燃料乙醇仅涉及国投在广东及辽宁的两个燃料乙醇项目和吉林博大生化燃料乙醇项目。
以“玉米风波”为代表,实际上折射出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争粮论”。前述产业人士,“在我看来,总量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不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而且有利于多渠道调控经济粮食需求、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稳定带动农民增收。由于我国的燃料乙醇用粮占比很小,将来更会有纤维素乙醇的接力,从而保障燃料乙醇这个行业的可持续性。”
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则表示,要想解决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和顾虑,需要建立粮食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例如,在粮食流通领域,价格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不能只在价格暴涨之后才平抑、粮价下跌后再拉动;而是要对当前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政策摇摆,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调控粮食市场,维护农民利益,确保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